年度关键词
追梦人
●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 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汉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会宣布开幕。
次月,习近平在批示中称赞,“这次国际军事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宣示了中国和平发展主张”。
■ 3月
◎ “万里茶道”获申遗资格
“万里茶道”正式获得申遗资格,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4月
◎ 路特斯工厂动工
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莲花)整车工厂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由此,武汉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布局车系最齐全的城市。
■ 5月
◎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
历史陈列”展览开展
历时3年完成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在武汉开展。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和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 9月
◎ 智能网联汽车破冰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武汉首次发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这也是全球首次发出的自动驾驶车辆商用牌照,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从测试走向商业化运营开启了破冰之旅。
■ 10月
◎ 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
武汉市第十座跨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自此武汉形成“十桥两隧”过江新格局。
黄旭华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2019年9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黄旭华颁授了“共和国勋章”。
发言中,黄旭华动情地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黄旭华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为了中国核潜艇的建造,一度隐姓埋名三十载。
1958年,面对西方大国不断加压的核威慑,我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黄旭华被选中加入其中。
此后,黄旭华远离家乡,与家人中断了音讯。几乎从零起步,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出核潜艇上大量数据,靠着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离家时三十出头,再见亲人,黄旭华已是六旬老人。30年,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说起父母亲,黄旭华总是眼眶湿润。“有人时常问我怎样理解‘忠孝不能两全’,我总是这样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年过九旬,黄旭华一头银发如雪,仍每天坚持去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上班。
“军运会专用道”
194公里贯通三镇
军运会期间,市民主动礼让专用道。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以下简称“军运会”)开幕。
军运会持续10天,109个国家的9000余名军体健儿在武汉竞技,这是继北京夏季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
赛事期间如何出行?如何保障军运会的顺利举行?
此前,举办国际级的盛会,有的城市用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应对,有的城市用部分单位放假的措施应对。武汉相关部门经过多轮科学研判决定:设置一条军运会专用道。
10月15日,军运会专用道实施第一天,正值周二。上午早高峰,一条空出来的车道,刷出动人的武汉风景。
市民陈先生为眼前的一幕感到骄傲:“就算其他车道都在排队,军运会专用道上仍空空荡荡。”
司机朋友们口耳相传着一句顺口溜:“桥上不走最左边,桥下不走最右边,不管哪里走中间……”
奥地利代表团新闻官迈克尔·哥利堡竖起大拇指:“我要为武汉朋友和这条专用道点赞。”
监测数据显示,军运会期间,运动员等核心保障人员的参赛或参会误点率为零;军运会专用道穿越三镇,总计长达194公里,保障了45个驻地直达40个赛事场馆。
武汉军运会上,还“刷”出了堪称“教科书式”的散场——开幕式后,6万观众散场不留垃圾。这一景象,比美轮美奂的开幕式演出更惊艳世界。
119岁
王家巷轮渡码头谢幕
2019年3月26日,王家巷码头比往常热闹许多。
这天,轮渡四航线、五航线客流量达五六百人次,比平日猛增数倍。有人一下买了好几张船票,有人往返乘坐了四五趟。轮渡上,到处是乘客拿手机、相机拍照的身影。他们在告别,也是在留念。当天,是王家巷码头运营的最后一天。这座119岁的老码头,光荣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轮渡上一位老人,将浅蓝色船票夹在钱包里,说是要永久珍藏。
老船长芦建国说:“王家巷退出历史的舞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2018年12月,《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发布,王家巷码头位列全市将拆除的六成码头之列。
武汉是一座骑在长江、汉江上的城市。市民在三镇间往来,靠江上的轮渡。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只有一条过江通道,轮渡仍是主力。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三镇成环。新世纪以来,长江桥隧建设加速度,至2019年10月,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武汉已形成“十桥两隧”的过江格局,轮渡变成人们休闲观光的一种选择。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随着王家巷码头谢幕,武汉共整合、迁移了103座码头,两江核心区码头数量减少61.2%。两江四岸,岸线变得清朗;两条碧水,浩浩荡荡,更优美地流过三镇。
72个红手印
挽留两名扶贫干部
青云村村民写下的联名请愿书。
青云村曾是武汉市精准扶贫村。2019年4月8日,一大早,村民们冒雨把一份请愿书递送到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请愿书上,鲜红地印着72个红手印,是72位村民连夜摁下的。他们请求挽留两位驻村扶贫干部杜凡和付旭东。
杜凡和付旭东是2017年武汉市公安局派出到青云村扶贫的干部。
到任后,他们带领村民修路、筑田、建果园,治污治脏、清肃风气。有不理解的村民谩骂,他们上门做工作;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他们奔波邀请“能人”回乡投资。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荒地种上了果树,村民在家就可以打工。两年间,青云村迎来巨变。
村民周志生说,过去让人抬不起头的青云村,成了人见人爱的“小武汉”。
但按照规定,驻村扶贫干部两年一轮换,村民们不想让他们走。
请愿书上写道:“杜凡、付旭东,认真执行党的扶贫政策,扎根我们村,努力工作,做了大量的好事,他们帮助老百姓卖了40余万斤萝卜,下雪天怕那些穷苦老百姓冻着,热心帮他们购买电热毯,他俩七下蔡吴湾调解建房纠纷……”“恳请组织把他们留下来,这样的好干部不能走……”
2019年4月25日,武汉市公安局回应:遵从村民意愿,让杜凡、付旭东继续扎根青云村。同时推出15条硬措施,推动青云村果园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
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小插曲。全市“脱贫攻坚战”三年,至2018年底,基本实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贫困村脱贫出列,基本结束了武汉市农村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
裕大华
百岁逐梦不停步
裕大华(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是武汉的老字号,诞生于1919年。
它是中国纺织行业的百年名企,也是武汉历史最久、唯一现存的国有纺织企业。
2019年9月,裕大华迎来百岁生日。6月,裕大华宣布:国内首条全“国产”十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项目正式投产。
百年中,裕大华变了很多。但它一路以坚韧和创新,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更好。
抗战时期,纱厂西迁,冒战火在重庆和成都办厂。
改革开放,因为城市发展,裕大华两次搬迁。
国企三年脱困时期,裕大华要压减1/5纺织产能,分流千余工人。
1994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入社会资本。
2015年,裕大华与陷入困境的武汉一棉、江南集团、冰川集团整合重组。
2019年,百岁裕大华已拥有全流程智能纺纱、服装生产线,成为全国纺织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逐梦”两个红色大字,刻在裕大华青山总部院落,也刻在位于阳逻的智能工厂厂区。
从旧中国的“实业救国”到新时代的“实业强国”,百年裕大华,基业何以长青?裕大华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由顺的回答斩钉截铁:“梦想!以及一群为追逐梦想付出艰苦努力的裕大华人。”
杨泗港长江大桥
创造多个“世界之最”
2019年10月8日,武汉第十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
2019年10月8日,身披“金秋黄”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连接汉阳和武昌两岸,全长4.13公里。自此武汉形成“十桥两隧”过江新格局。
自2015年7月开工以来,经过数千名建设者近5年的奋斗,这座超级大桥当时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且实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施工及原材料的全部国产:
主桥跨度1700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主桥设置双层双向12车道,是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公路桥梁;大桥主缆设计张力6.5万吨,采用世界上强度等级最高的主缆钢丝;在杨泗港长江大桥总设计师徐恭义眼中,这些“世界之最”和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两桥之间有潜坝,“逼”出1700米一跨过江;桥梁特殊需求,自主研发世界“最硬”钢丝……破解这些“世界难题”,靠的就是创新。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从武汉走出的建桥国家队,再一次展现了“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力量,佐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自信”。
如今,一座座大桥横跨长江,缩短的是出行距离,架起的是经济发展快车道。
华中9型
在武汉造出样机
华中数控生产部制造车间,全自动设备正在为数控系统进行生产。
数控技术有多重要?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数控”)官网上写道:“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从机床、高铁到手机、家电、汽车等的制造,都离不开数控技术。”
这段话上面,写有11个大字: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
2019年4月,华中数控推出华中9型样机,在全球率先将人工智能芯片植入数控系统,开启中国数控系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换道超车”。
从华中Ⅰ型到华中9型,有过数十年“较劲”,“颜色歧视”的故事始终在刺痛着华中数控的专家们。
1986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院长黄树槐教授在日本一家着名研究所看到,陈列机床数控系统被涂上了不同颜色。有人告知:不同颜色标明不同销售区域,卖给中国的是中低档或接近淘汰的产品。
华中工学院随后成立数控研究所,举全校之力攻关,要搞出中国自己的高性能数控系统!
1993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在汉问世,中国高性能数控系统突围而出。
2019年,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中国数控企业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中国标准。
30余年,数代“华工人”埋头苦干,从造出“中国脑”到打造“中国标准”,实现了真正的飞跃。